涉及到城乡规划专业的教材选题和由自然资源部主导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不太吻合。
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合并了过去分设在不同部门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其核心内容是对未来的国土空间使用进行组织和安排,即“规划”的本质没有改变,组合的是规划对象和地域空间的范畴。
国土空间规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部门对所辖国土空间资源和布局进行的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旨在实现对国土空间有效管控及科学治理,促进发展与保护的平衡。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实现“多规合一”,强调国土空间规划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框架可以总结为“五级三类四体系”:规划运行方面的四个子体系分别为:规划编制审批体系、规划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
urban planning这个词是西方国家先有的,但人家的urban一直以来指的就是城市连绵建设区。翻译到了我国,因为行政区划的原因,不知不觉变了味,城市以及城市周边的镇、村、山、林、田、湖、草全都要算到urban planning中,大家紧接着发现城市规划这个说法不合适了,再加上农村的市场越来越大,就开始改名叫城乡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的出现恰恰让城市规划一词,重新且更加接近urban planning这个词的本意。
偏宏观的、管控的、指引城乡走向的、能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全部规国土空间规划,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了,这种大的规划管理的东西本来就更需听党指挥,为国家服务。
从政策立法角度看,国土空间规划相对城乡规划是一套新的规划体系,是权责更高的法定政策,是效力更强的治理手段。从学科构成角度看,尽管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对象空间更加广阔,研究领域更加多维,但与城乡规划学科构成框架的契合度依然很高。从根本上而言,人类的建设行为、活动状态是对国土空间整体产生重要影响的最为关键的因子,因而以人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城乡规划更容易成为对接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主体学科。也就是说,城乡规划研究的各类建设活动虽然直接涉及的空间范围有限,但却是影响自然生态保护、各类设施布局和土地有效利用等国土空间规划内容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除了基本的职能构成,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将向文化传承、美丽国土乃至地缘政治等更高品质和更多样职能方面深度发展,城乡规划现有的学科框架更具有潜力通过拓展来承担这些职能。当然,所有这些无疑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下才能真正完成的。
比较城乡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发现,二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在多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与高度的一致性。
“城市规划”作为舶来词,一直在学界引发关于其内涵外延的讨论,更名为“城乡规划”则充分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特征。从概念上看,似乎“城市( 乡) 规划”只关注行政边界以内的各项空间组织,但在学科研究中一直就有城乡内外融贯的区域视野、山水人居综合的统筹战略。应时代需求而生的国土空间规划正是在回归、强化和提升空间规划的本质内涵,形成了规划内涵的延续性,不拘泥于城乡等行政概念,是对国土范围内各层级、各类型空间要素的综合分析、统一规划、集成管理。同时,以空间规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对我国古代规划传统的承袭。
《若干意见》提出“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级”包括国家、省、市、县、乡镇;“三类”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与城乡规划体系相比,国土空间规划在分类上基本一致,在等级上也基本保持了延续性,并向上拓展增加了国家层级,当然,在编制内容方面,战略性要求更高、统筹的专项领域更广。可以认为,国土空间规划在行政事权上是对城乡规划纵向等级体系的延续,是“一竿子插到底”的规划,在编制内容上则是对城乡规划的延续和广泛拓展。
尽管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学科理论向作为一级学科的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的发展,经过了改革开放后一个自下而上的相对漫长的过程,但自成为一级学科伊始,城乡规划的定位是一门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在内容上已突破传统建筑学理论,向外拓展至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交通学和法学等领域,综合吸纳各学科的相关理论,不断强调对多种资源要素的综合融贯,并向区域协同、城市策划和公共政策等宏观战略领域不断发展。可见,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内容虽然比城乡规划的更广、要素更全,但其基础理论、整体框架具有延承关系。
无论是城乡规划还是国土空间规划,都需要强调其公共政策属性,二者同为重要的治理手段,且治理的重点区域基本一致,都要体现对城乡、工矿等区域的重点约束和开发管制。近年来为应对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需求,城乡规划在实践层面的政策属性愈发凸显,从城乡一体到乡村振兴,从城市群到区域一体化发展,城乡规划工作实际上正在逐渐发挥以空间规划为支撑的公共治理作用,这是城乡规划工作转型的重要特征和趋势。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更加综合交叉的学科合作,其核心理论构架的形成将会延续城乡规划理论同样的问题。同时,这一过程也将是加快城乡规划理论完善与学科转型的重要推手。
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是城乡规划的学科价值导向与行业实践的重要准则。城乡规划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不同的时代诉求下,阶段性目标有所不同,从大规模开发建设到关注生态环境,再到新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管理,这些目标各有侧重,但寻找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始终是要旨,其背后不变的依然是回归到富有中国山水文化情怀的“以人为本”,从而生成“寄情山水中崇尚自然,自我修为中倡导慎独,家国天下中追求大同”三者内在贯通一致的人文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国式“自存+共存”的人本价值。国土空间规划的思维范式与价值取向正是追求人、自然、社会的统一,在自然生态保护、城乡社会发展和个体价值实现中寻求平衡。以生态文明优先为规划原则就是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共存来实现人类自存,这一辩证的人本主义价值观是城乡规划学科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共同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是加速城乡规划学科转型的一大动力,是促进教学体系完善的有效手段与途径。转型之后并日趋完善的城乡规划学科有条件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主体支撑学科,并在国土资源配置、国家综合治理和民生品质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规划具有多方面的内在继承和升华逻辑关系,城乡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主体支撑学科的优势不言而喻。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推进,对传统城乡规划教学方向及框架的调整显得愈加重要和紧迫。需要注意的是,相关学科同样具有不同的优势,只有加快融合,在突出自身优势的同时取长补短,增强综合统筹的能力,才能在多学科合作中保持优势特色,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