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初年,国家势力强大,中央王朝剑指西南,欲以“武力定天下”大辟疆宇,将云、贵等西南边陲重新纳入华夏版图。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蓝玉、沐英奉征彩云之南,十五年分兵吊征建昌(今西昌)。士兵们奋勇作战,三年后取得胜利,奉命驻扎下来,守卫边疆,开垦农田,建造城池。此后数年,不仅建造了建昌城(今天的西昌老城),还在城市周边形成了大大小小众多典型军屯特征的村寨。后又有,为征讨月鲁帖木儿叛乱,中央“调北征南”政策下,众多兵士及其家族随军来到建昌,平息叛乱后奉旨军屯,留居于此,聚落成村。
翻阅史籍,可以看见,当时的大明边屯,是个移民的世界,无论再偏远的村寨,一定可以找到来自不同省份的人家,各种姓氏共居一地。这些村寨的名字也极富军事色彩,如张家屯、董家屯,王家堡子、周家堡子、蒋家堡子等等。
至今,西昌周边还留存着众多以屯、堡命名的古老村寨,位于川兴镇的高山堡古村落便是如此。村中的百年大院陈家大院,更是屯堡文化中的“活化石”,其忠孝传家人文兴义的佳话至今流传。
绿树掩映下的房舍若隐若现,村中小巷阡陌纵横曲径通幽,岁月沉淀的老墙爬满了青藤,偶尔有一两朵小花点缀其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百年老树历经风霜,仍枝繁叶茂,默默见证着村庄的变迁和岁月的流转。
初秋时节,徜徉在高山堡,恍若时光倒流,泥墙青瓦、灰檐反宇,古风扑面,素雅、古朴、宁静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农历八月初三,恰逢会期,高山堡村北的文昌宫内,香火旺盛,很是热闹。村里的人们汇聚于此,烧香、礼佛、祈福。礼毕,大家聚在文昌宫门口的小广场上,闲聊家常。应众人之邀,73岁、土生土长的陈尚琼,又一次满怀激情地讲起了高山堡的前世今生。
“我们这里为什么叫高山堡呢?小时候我就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过,最早这里是一座小山,苏巫陈、尹周罗、傅伍郑九姓人一同来到这里生活,建造了村寨。因村寨所处地势较高,取名高山堡。九姓人又是如何划分各家范围的呢?据说很有意思,有人组织各姓人派代表点火烧山,火烧到哪里,火烧过的范围就是各姓人的地盘。为了抵御外敌,九姓人还用石头筑起了高墙,将整个村围起来。除四道栅子门与外界相通外,我们高山堡村真的是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查证历史资料,高山堡九姓人多为平定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叛乱后,奉旨屯留此地的军户。在明初军屯移民以来的600多年间,九姓人结成亲如兄弟的异姓宗盟聚族而居,共同营构了一方和谐共荣的人文空间。
“原来我们九姓人家亲如一家,互不通婚。近年来才有人提议,既然相互间没有血缘关系,更应该允许通婚以结成真正的亲缘,增进九姓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陈尚琼说。
在陈尚琼的记忆中,高山堡原有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的单檐土木结构一楼一底的小青瓦房屋,房屋密集自成四合院落,有32个天井。堡子在葫芦形台地中央,周围是堡坎、沟渠和农田。堡中房屋分巷道修建,巫家巷、傅家巷、罗家巷、苏家巷,一姓人家一条巷。堡内以10多条小巷串接连通,四通八达,村民往来十分方便。
北倚连绵的尔舞山,俯视碧波浩渺的邛海,遥瞻青葱秀拔的泸峰,高山堡,堪称风水宝地。历经时代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一千多人居住的古老村落。2022年,西昌市启动高山堡乡村振兴文旅项目,通过保护性修缮和恢复,“复活”高山堡古村落。经过两年打造,如今的高山堡,古村风貌已初具规模,高处望去,小青瓦的房屋鳞次栉比,密密匝匝。走进堡子,小巷纵横交织,曲折蜿蜒,寂静幽深。那些高低错落的屋脊,雕刻着彩色吉祥花纹的波浪山墙,那些古朴的四合院,无不透露着古风古韵。目光所及,一砖一瓦、一物一景,既有深厚的人文风景,又有和煦的田园风光。走进高山堡古村,就犹如走进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古画。
高山堡村民世代奉行耕读传家,文教昌盛,学风甚浓,人才辈出,仅清代,就有巫必中、伍锐、陈学达、陈其谟、陈时亨5人考取举人,其中2人为武举。
武功将军陈时亨,出自高山堡内有名的陈家大院。这座安宁河谷屯堡文化带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四合院,是清代中晚期川西南木结构古建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孝友”“仁悌”“兼善”“兼爱”的人文内核,不仅传承教化了一代代陈氏族人,也影响着街坊邻居。
在乡村振兴的号角里,2022年经西昌市政府斥资4900余万元的修缮培补,这座230余岁的老宅焕然“新生”。
站在陈家大院外大门外,但见门头高悬的匾额上“陈家大院”几个描金大字,笔力苍劲、古朴潇洒,两边金字木刻对联“文心凝剑气梅艳群英芳百世,武德酌诗情柏荣俩极耀千秋”,浓缩了陈氏家族数代人奋斗拼搏的历史和家风传承。
步入外大门,隔着一个坝子,又见并列联排的东大院“武功将军第”和西大院“恩进士(恩贡)第”两个大院。两个大院建筑形制相同,均为三进二院,为亲哥俩陈其纲、陈其纪所有。
漫步于陈家大院,廊道蜿蜒,檐牙高耸,一梁一柱、一椽一檐,无不透露着陈氏家族的智慧、心血与传承。
室内,各式各样的对联与字画,无声地诉说着陈家大院作为“诗礼世族”和“书香人家”的人文情怀。墙上的每一处细节,都是当时主流建筑哲学的生动体现。门窗雕花的对称之美与纹路的和谐,展现了匠心独运。在大院的230余扇门窗中,纹饰种类多达50余种,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既活泼灵动,又不失木雕的庄重与大气。
作为陈氏的第八代传人,陈德康非常珍视这座祖上留下的老宅,隔三岔五但凡有时间,他都要回来转转:“我在大院里住了70多年,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很深的感情。”
站在“恩进士(恩贡)第”的院子里,陈德康指着他曾经居住过的屋子,讲述起陈家的故事,“我是恩贡士陈其纪的后人。明朝初年,我们的陈氏先祖陈文从福建福州平叛战争来到建昌卫,也就是现在的西昌,战争胜利后,陈文以军户身份留驻建昌卫就地屯垦,晚年定居高山堡。300多年后,陈文十四世孙陈学诗,虽家境贫寒,却生了两个非常成器的儿子。长子陈其纲学武,是成功的木材商人。次子陈其纪学文,是恩贡士。哥哥在外打拼时,弟弟在家读书。难能可贵的是,哥哥挣到了钱,修了大宅,把宅子和钱财都拿来与弟弟平均摊分,这就是我们陈家剖金分屋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因此,陈家大院便形成了一门两院的格局。”
据史料记载,陈家大院主体结构在清代乾隆晚期建成,内檐装修完成于嘉庆早期,前后历时约10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5510平方米左右,一门两院内,各个院落分工明确,均有侧门相连,有主人居住的,有佣人长工居住的,有骡马饲养区,还有书房和练武场等。
“恩进士(恩贡)第”院的一处小花园内,收集着10多座陈氏族人的墓碑。其中陈其纪碑为大理石,规格巨大,磨刻精细。抚摸这些墓碑,陈德康又讲起另一则陈氏族人遵循“孝悌之道”的感人故事。“武功将军给父亲从云南置办一大理石的墓碑毛石。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把碑运到,顿时轰动一方,朋友亲戚长辈一同夸赞,但他的父亲却不高兴了,因为叔叔没有这么好的碑。武功将军立即给父亲赔罪,说现在给你办的碑,只有主碑是汉白玉的,我会给叔叔婶婶找更好的碑,不仅是主碑,副碑联柱都要办成汉白玉的。”
关于陈家大院的美谈佳话不止于此,还有“侍父至孝”“斗豹救邻”等等,而这些故事均与“耕读传家,忠孝仁悌”的中华传统美德息息相关。
随岁月变迁,陈家大院经历过1850年7.5级破坏性强震,仍能岿然独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今,大院里的陈氏家族已传至第十代,大院“孝友传家”“报国捐躯”“清正廉明”“伍老扶困”“支援边疆”的优良家风传习更是一种信仰。
中午,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文昌宫门口的小广场上,高山堡的村民们躲进坝子边几棵大树的阴凉里,继续热聊。
文昌宫依偎在百年大树的浓荫里,飞檐翘角,黛瓦朱栏,静默矗立,殿内供奉着文昌帝君,以培文风。古文昌宫建于明代,保存有清雍正三年(1725)修建的地藏殿,清同治十三年修建的魁楼(二曲宫),清光绪十五年修建的魁阁。四通石碑,如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文昌宫修建的历程以及文昌会、三官会、太阳会、至圣会等重要灯会、庙会的丰富信息。
旧时,这里每年正月十四举办三官会,周边村落的歌舞队、舞龙耍狮队汇聚于此,小广场上,自编自导的节目轮番上演,乡土气息浓郁,热闹非凡。如今,文昌宫也会如期举行各种庙会。每逢会期,周边百姓纷纷前来,络绎不绝。在用餐高峰时,人数可达七八百人,场面甚是壮观。
小广场另一边,与文昌宫遥相呼应的是一座两层楼高的灯楼戏台,红墙灰瓦,古朴典雅,供演戏及供神点灯祈福之用。
“过去,这座灯楼戏台有三层。每年大年初二至十五,村里就会请人来唱戏,还要举办灯会,猜灯谜。唱戏从白天唱到晚上,川剧、京剧都有,有一年还请过云南花灯剧团的来唱。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跑来看,热闹得很。灯楼戏台上挂的彩灯,鲤鱼、荷花、龙、兔子各种造型的纸灯都有,外面画了图案、里面点上灯,漂亮得很。元宵节晚上的活动更热闹、好耍,还要放烟花。”嫁到高山堡做媳妇50多年,古稀之年的张玉也深爱这里的民俗风情。
“举办灯会是以村里的九姓人为主,每年从九姓人中推选一人来作会首,安排10余人为其打下手。大家先搭建牌坊,四柱固定,搭架铺板,以扩展戏台面积。戏台四围张挂纸竹扎的山及八仙像,安放上800多盏灯。台下悬挂着能转动的走马灯,灯罩上绘人物花鸟图画和谜语。”陈尚琼插话补充道。
如今灯楼戏台在修缮后,以一种更加神采奕奕的姿态屹立在原处,古香古色,是游人到此必要拍照留影的景点。
随着高山堡乡村振兴文旅项目的竣工,还原了一个充满记忆、故事和文化韵味的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古村落。这里,正蜕变成西昌东郊的旅游、商业中心。这里的田园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一条感知西昌城市历史脉络的体验轴线。如果久居城市中的你累了,不妨去走一走,在高山堡的一砖一瓦、一物一景中感受浓浓的乡韵、古风。愿你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