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在中国人民心中拥有极高地位。在长期遭受西方国家严密封锁和遏制的背景下,“十大建筑”依靠党的领导,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竣工,成为中外建筑史上的奇迹。
1958年8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兴建一批公共建筑为国庆献礼。最终确定修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并要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那时候的新中国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建造过10层以上的楼房,机械制造技术和能力也非常有限,要完全不依靠任何外国专家的设计和施工力量,在不到400天的时间里建造10座大型建筑,其艰巨程度难以想象。
在“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最为艰难。当年人民大会堂结构工程组设计师李国胜如今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说起大会堂,他仍然十分激动。他回忆到,人民大会堂的跨度非常之大,整个跨度长达33米,这是史无前例的,并且观众厅也是大跨度。
人民大会堂的建造采用了非常规的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做法。在党的号召下,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紧密团结,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1959年必一运动,9月30日晚,国庆10周年的盛大宴会在人民大会堂如期举行必一运动,来自83个国家的外宾和海外华侨应邀出席。10个月内完成的奇迹,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说:“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是‘十大建筑’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很多关键节点上,周恩来总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长远的政治眼光,为十大工程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是‘十大建筑’深受百姓认可并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了“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中央服务”的城市建设方针,北京在短短10年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截至1959年8月底,北京新建房屋的建筑面积约达2724万平方米,为原有建筑面积的1.3倍,相当于新建了一座北京城。“十大建筑”的总面积超过67万平方米,从规划设计、房屋拆迁,到地质勘探、备料施工,再到装修装饰、落成试用,一共用了不到1年时间。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说:“十大建筑给我们当代设计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的设计也指引着我们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为国家贡献更好的作品。”
当年的“十大建筑”开创了多个领域的先河: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第一个全国性农业成就展览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主场地,第一个大型预制装配式结构建筑……而如今,以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新一代建筑又相继矗立在首都街头,成为中国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过程中最有力的注脚。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徐全胜说:“北京提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筑是其有力的支撑。我们打造国际数字标杆城市、数字建筑、数字城市,这样的建筑才能不断往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