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甲子的呵护——董鉴泓教授与《城市规划学刊》60年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9-09 15:37:36

  (原文刊载于《同济报》2017-09-10第4版,微信版增加了照片并重新排版)

  一本学术刊物历经60年的砥砺成长,如今是何模样?一位学者60年来,一直是刊物的掌舵人,可能吗?在同济大学,就有这样的一本创刊已经一个甲子的杂志,他的掌舵人就是今年已经九十余的董鉴泓教授。近日,从我校有关部门传来消息,该刊近5年在中国同类学术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一直稳居第一,学术影响力持续保持引领地位。

  甘肃天水人董鉴泓1945年搭乘从玉门运原油的油罐车到重庆,报考当时还在李庄的同济大学土木系。顺利被录取后,他乘小火轮辗转5天到达李庄同济新生院,从此他一直生活工作在同济大学。抗战胜利后,他随学校复原回到上海。那时,同济大学学生组织了自治会,受班级同学里一名地下党的影响,董鉴泓接受了等新思想,参加到外围组织。当时很多进步青年到解放区去,他向组织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但被告知当时的形势更需要他做地下党迎接上海解放。董鉴泓开始担任同济《北极星》社长,并同时负责学生自治会的宣传工作。1949年3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在特务众多、高度警觉和的环境下,他积极参加党小组的活动,并遵从组织安排,参加地下党迎接上海解放的系列活动。

  此时,董鉴泓还担任同济工学院壁报联合会主席,还担任学生自治会的宣传工作。“那时我们以大字报的形式刊登新华电讯,1949年5月创办的《同济人报》我任总编辑,教授会的郭绍虞教授任社长。1952年报纸变成了校办刊物《同济报》。”建国初期,正值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组建新的建筑系,冯纪忠、金经昌考虑到国家建设的需要,决定创办城市规划专业,董鉴泓成为建筑系城市规划教研组6位教师之一,协助金经昌等开设新课程。

  “1956年成立城市建设系,组织上调我担任党组织的书记。”董鉴泓回忆,新中国百废待兴、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城市建设、规划专业仅有教材、课堂不行,我们的教师学术成果、外面的先进经验得有传播的渠道,得让更多的人知晓并用于实践。于是,他就想着将有关学术成果汇集起来,这就有了1957年初创办的《城市建设资料汇编》。“是油印本,封面的刊名是史祝堂刻了图章,加盖上去的,我任主编。第一期就有我关于南京市道路系统的文章,印数也不多,也发表苏联专家杜拉耶夫的讲稿,这样不定期出了十期,期刊文革中停刊。“

  翻看发黄老旧、但书香依旧的油印本,《目录》中列出的文章基本都是城市建设与公用设施及城市道路课程设计任务书等。

  “’文革’结束后,城规教研室恢复,金经昌先生与我又恢复正、副教研室主任工作,我即与大家商量恢复《城市规划资料汇编》,大家都很支持,陈运帷同志更是积极参与。”董鉴泓说。

  “很长时间里,刊物都没有经费”,董鉴泓回忆,那时找钱出刊就成了他这个主编的重要事务。“我在北京开会时,认识了石家庄市城建局长吴同敏,该市工业较发达,城建费有8000万元,我争取了他给予经费支持。这样,刊物1978年正式复刊后,每期都由陈运帷带着稿件乘火车去石家庄市编排付印。当时为了节省发行费,未交邮局发行,动员教研室全体同志,一个人分工负责几个省市,包装寄发。”

  吴同持的石家庄城建局还同时资助《城市规划》杂志的出版。笔者设法寻找这位局长的资料,可是最终阙如,但是我还是要对这位眼光长远的规划管理先辈致敬。董鉴泓说,大约在1980年,吴局长说他们负担太重,我又找到南昌市规划处资助了一段时间,后又商得由校友苏明扬、葛起明主政的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了几年的出版。资料显示,1931年7月出生的苏明扬是浙江省平阳县人。194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同时加入中国,曾任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等职,其事迹被收入2007年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开国将士风云录》一书中。葛起明是地下党员,1946年考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国家计委、建委工作,1958年由国家建委调赴浙江省城建局工作,任局长。

  1980年刊物由学校收回,并接受东南大学齐康院士的建议改名为《城市规划汇刊》。“那时,我和齐康经常见面。一次会议间隙,他对我说‘刊物水平越来越高,名字叫《汇编》不太好’,改成《汇刊》为好。”董鉴泓说,改名后的刊物交邮局公开发行。那时候,学校拨的经费只有几万元,我们又采用争取协办单位的方式,吸收一些大的规划设计单位协办,这些单位大多由城规专业毕业的校友负责,找他们争取资助的方式成为我们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延续至今。除了规划设计单位外,为了增加学术权威性还增加高等学校参与协办,目前已有14所高等学校,包括城市规划专业方面的主要名校。

  这一时期,正是刊物质量上台阶的关键时期。董鉴泓说:“我们背靠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同济大学城规专业队伍,稿件质量有基本的保证。我们又明确高校办刊物的定位,强调刊物的学术理论性、前瞻性、创新性及学科交叉,在诸多城规专业刊物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副主编陈运帷系统地总结说,《汇刊》的主办和协办单位都是城市规划教学与科研机构,编委都是国内外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刊物的高层次性;办刊方针,《汇刊》一贯强调学术性、前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紧跟时代,紧密配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展示的都是专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形象设计上,《汇刊》长期保持了学术期刊的简朴又充分考虑阅读方便的本色;始终将文章质量放在第一位,不搞稿件的照顾与平衡,不接受为发表稿件提供的赞助,不收版面费;同等质量前提下,新人新作优先刊登。

  “正因为如此,《汇刊》迅速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的稿件来源不但覆盖了全国,也延伸到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发表的论文中,高级职称投稿者占到58%,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占14%,省部级项目占11%。”编辑部主任黄建中介绍。

  那一时期,国内报刊处在大爆发的时段,哪些能作为科技论文水平统计来源?国家科委从当时3052种刊物中选择了1227种,《城市规划汇刊》作为规划专业及城市规划刊物成功入选。199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400余位专家鉴定《中文核心期刊》,《汇刊》进入数据库,被送上国际联网,刊物开始走向世界;1994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参考部通知,刊物获得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CGHVFT。用董鉴泓的话来描述这一时期的情形就是:“杂志已进入良性循环,稿源充分,投录比达到10:1以上,发行量增加,经济状况也好转。”

  经济情况较好的刊物适时增加了版面,提高纸张质量,并改为全彩页;还制作光盘,并出了“城市交通”“城市发展与规划理论”两本增刊。

  2004年,期刊又开始了新的变革。主编董鉴泓等决定把刊物名改为《城市规划学刊》,突出其学术性特征。沈清基在《城市规划学刊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刊物篇幅扩充至112 页,这对《学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编辑部讨论, 提出如下的办刊设想,继续坚持和发扬《学刊》的学术性、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促进城市规划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继续在城市发展理论和政策、区域与国土规划、城市空间规划理论与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史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城市社会学与社区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城市开发管理与规划法规、城市规划现代技术……等方面发表推介具有开拓性与前沿性的论文及成果,全力提高《学刊》的学术水平,进一步扩大《学刊》的影响力。

  面貌一新的刊物已然成为一个学术大平台。就在改刊名的2004年,期刊举办了首届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至今已举办十四届,学术影响日益扩大;2005年,在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主持下,《学刊》联合《城市规划》等期刊举办城市规划优秀论文评选,至今已十三届。

  董鉴泓回忆,刊物在较长时间是“三无”单位,即无经费、无固定编制、无专用办公场所,由我及陈运帷兼职编辑,不另加工资。1999年开始争取到人员编制,并引进了王雅娟博士,后又增加了黄建中博士、肖建莉博士。学院C楼建成后,又有了较大的办公室,并聘了几位专职人员,各方面条件大为改观。2007年,又健全了组织机构,由时任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吴志强及城规系系主任唐子来担任编委会正副主任,陈运帷、沈清基继续任副主编,黄建中、王雅娟担任编辑部正副主任。

  左:《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在第1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2004年)

  该刊编辑部主任黄建中表示,60年里,主编董鉴泓先生带领全体编辑始终坚持“立足中国,汇聚国际”的定位和“学术性、创新性、前瞻性”的办刊理念,密切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潜心打磨,创新开拓,着力打造以期刊为核心的本学科“最具学术前沿和影响力”的学术平台。至今已策划形成“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评选”“、“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等多项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和重大影响的学术品牌活动。

  “参编单位从开始的邀请,到现在竞争激烈的报名和申请,学刊呈现出良好的学术引领力。”曾获“上海市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的黄建中介绍,刊物60年,发展势头强劲,主要得益于董鉴泓主编的战略眼光和全心付出,老先生今年已经92岁了,依然坚持上班、审稿(编辑岗位60年,恐怕是全国此岗位上在职时间最长者);编辑部始终采取积极的编辑方式,即走出家门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组织学术会议,追踪学术前沿,保持与行业内学者的密切联系;始终坚持纯洁的学术规范,秉承学术第一的原则,从不收人情稿,更不会收拜金稿了。总而言之一句话“一门心思办刊”。

  一心耕耘,自有桃李。最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显示,《城市规划学刊》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卷和“人文社会科学”卷收录,影响因子在所属的两个学科领域中均位居首位。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学科领域的144种期刊中,以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学科领域的36种期刊中,《城市规划学刊》的复合类影响因子均位列第一名。

  “今年上海高温时间长、气温高,但董先生每星期都要来编辑部上班。董先生已经习惯了,编辑部成员也习惯了。”王雅娟这样告诉记者。

服务热线
020-66666666